乳业科学与技术 ›› 2025, Vol. 48 ›› Issue (4): 70-59.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50320-020
周立红,张彤,黄金连
ZHOU Lihong, ZHANG Tong, HUANG Jinlian
摘要: 牛乳磷脂因其独特生物活性成为研究热点,尤其在调节肝脏脂质代谢、体脂分布和肠道菌群平衡等方面潜力显著。本文系统综述其分类、组成、结构特性及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探讨潜在应用价值。牛乳磷脂主要源于乳脂肪球膜和纳米囊泡,以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为主,其含量与组成受奶牛品种、泌乳阶段及加工方式等影响,具两亲性,可形成稳定乳化体系,兼具抗氧化、抗炎及促进神经发育等功能。牛乳磷脂通过以下途径调节肝脏脂质代谢:1)抑制脂质合成关键酶(如乙酰辅酶A羧化酶);2)激活脂质分解通路(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介导的β氧化);3)调节脂质转运相关基因(如SR-BI);4)通过脂肪球聚集与消化特性间接调控游离脂肪酸释放。在体脂调控方面,牛乳磷脂表现出剂量与模型依赖效应。幼年补充乳脂肪球膜可预防成年体脂积累。高脂膳食背景下,成年期补充可能增加内脏脂肪含量,但通过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强能量消耗,缓解肥胖。肠道菌群互作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增加双歧杆菌、拟杆菌等有益菌丰度,抑制革兰氏阴性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风险,间接调节代谢性炎症与脂质稳态。B类清道夫受体1在牛乳磷脂生物活性发挥过程中可能具有核心地位,其通过结合阴离子磷脂,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调控脂质摄取与储存基因,高脂膳食上调B类清道夫受体1表达,放大促脂沉积效应,牛乳磷脂在此背景下可能加剧脂肪积累,体现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虽在动物模型中效果显著,但临床转化面临剂量效应缺乏标准化、人类与动物生理差异等挑战,未来研究需结合多组学技术与临床试验,探索个性化干预策略,开发基于牛乳磷脂的功能性食品,应对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全球负担。总之,牛乳磷脂通过多靶点和多种机制调控脂质代谢,应用前景广阔,但具体机制与临床应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