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1
    基础研究
    牦牛酥油微囊粉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
    王茜,罗毅皓,孙万成
    2025, 48(1):  1-6.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1206-101
    摘要 ( )   HTML ( )   PDF (3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牦牛酥油不易贮藏和运输不便的问题,本研究以麦芽糊精与酪蛋白酸钠作为壁材、分子蒸馏单甘酯与蔗糖酯为乳化剂、瓜尔豆胶为稳定剂包埋牦牛酥油,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备牦牛酥油微囊粉,对比两者的基本理化性质(水分含量、溶解度、流变性、表面油含量、包埋率、得率)、微观结构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微囊粉均为奶白色、无杂质、气味清香,具有较好的包埋率((90.17±1.07)%和(92.12±0.32)%);真空冷冻干燥微囊粉得率((98.42±0.38)%)远高于喷雾干燥微囊粉((25.77±1.34)%),而颗粒平均粒径(D[4,3]=16.695 μm)小于喷雾干燥微囊粉(D[4,3]=24.945 μm)。喷雾干燥微囊粉溶解性、流动性优于真空冷冻干燥微囊粉;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微囊粉表面光滑,呈圆球形,真空冷冻干燥微囊粉呈不规则形状;喷雾干燥微囊粉热稳定性更好,结合经济效益可知,喷雾干燥微囊粉更具工业化生产意义。
    分析检测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苯扎氯铵和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的污染水平监测及膳食暴露评估
    俞淑
    2025, 48(1):  7-13.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921-087
    摘要 ( )   HTML ( )   PDF (2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22—2024年市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苯扎氯铵和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残留进行检测和统计评估。结合欧盟关于苯扎氯铵每日允许摄入量和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关于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的每日允许摄入量,采用点评估法提供估计值,这些估计值适用于可用样本数量的百分位数。婴幼儿配方乳粉中C12-苯扎氯铵、C14-苯扎氯铵、C16-苯扎氯铵和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的检出率分别为23.3%、16.8%、15.4%、16.0%;平均残留量(下限值(lower bound,LB)~上限值(upper bound,UB))分别为10.96~12.18 μg/kg和3.71~4.13 μg/kg。0~6、7~12、13~36 月龄婴幼儿的苯扎氯铵平均暴露量(LB~UB)分别为0.281~0.297、0.036~0.047、0.026~0.032 μg/(kg mb·d),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平均暴露量(LB~UB)分别为0.091~0.095、0.007~0.011、0.013~0.016 μg/(kg mb·d),其风险商均小于1。检测结果表明:2022—2024年市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苯扎氯铵、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污染水平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
    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中红外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黄建辉,张彦辉,张耀广,赵翠琴
    2025, 48(1):  14-19.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1011-094
    摘要 ( )   HTML ( )   PDF (29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建立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实现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快速检测。将收集到的260 个不同批次的牛乳样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检测β-乳球蛋白含量作为参比值;通过乳成分分析仪采集牛乳样品的中红外光谱,选择有效波段,并将原始中红外光谱先经过Savitsky-Golay(SG)平滑、一阶导数或二阶导数等预处理方法消除背景噪音,再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构建β-乳球蛋白预测模型。通过比较不同中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最终选择SG 5点平滑二阶导数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获得校正集相关性系数R2为0.932,校正均方根误差为0.049%,预测集相关性系数R2为0.92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57%,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5 种脂溶性维生素
    李娇,李巧莲,周长民,袁帅,罗景阳,陈娇,丁婷
    2025, 48(1):  20-23.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708-058
    摘要 ( )   HTML ( )   PDF (1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VA、VD3、VK2、VE和β-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5 种脂溶性维生素在1~8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 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2.0%~108.0%,相对标准偏差为0.4%~2.6%。该方法的定量限为12.5~125 μg/100 g,样品前处理步骤简单,定量分析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
    专题论述
    乳脂肪球膜蛋白组成、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梁佳迎,张海迁,纪友薇,江婷,张涛,潘道东,吴振
    2025, 48(1):  24-29.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724-064
    摘要 ( )   HTML ( )   PDF (18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是乳中包裹乳脂肪球的3 层生物膜,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和主要来源于乳腺细胞膜的脂质。MFGM蛋白组成因乳源不同而存在差异,MFGM蛋白不仅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胃肠消化稳定性及安全性等,其特定蛋白组分还具备抗炎、抗病毒、调节肠道功能、优化运动肌肉表现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综述MFGM蛋白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为MFGM蛋白在乳品行业及相关食品添加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多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在蛋白质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贾利蓉,贾志龙,杨敏,文鹏程,张卫兵,乔海军
    2025, 48(1):  30-40.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914-086
    摘要 ( )   HTML ( )   PDF (2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质是食品体系中重要的营养素,而活性成分(如多酚、黄酮、萜类)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及预防慢性疾病等多种生理功效。二者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改变其功能结构、营养特性与生物利用度等。本文综述多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以及分子模拟技术(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蛋白质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简述这些技术在蛋白质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原理、特点和实例;并重点对分子模拟技术在基于蛋白质与活性成分体系递送活性物质、调控食品风味和监控食品质量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蛋白质与活性成分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VC与婴幼儿健康及母乳中VC含量研究进展
    贾宏信,苏米亚,陈文亮,曲也直
    2025, 48(1):  41-45.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826-081
    摘要 ( )   HTML ( )   PDF (16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VC,能满足新生儿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VC被证明具有预防坏血病、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预防胎盘脱落等作用。本文介绍不同国家、地区母乳中VC的含量、影响因素及其健康作用等,以期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发展提供参考。
    乳脂肪球膜结构、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时佳,张海娇,赵锋,李中涵,邹旸
    2025, 48(1):  46-46.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724-066
    摘要 ( )   HTML ( )   PDF (1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乳中的脂肪以脂肪球的形式存在,被具有独特结构的乳脂肪球膜包裹,缺少乳脂肪球膜将影响脂滴结构和稳定性,进而影响脂质的消化与吸收。为尽可能接近母乳的营养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对牛乳、羊乳等乳源的乳脂肪球膜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乳脂肪球膜组成,乳脂肪球膜结构和功能特性影响因素,包括泌乳期、饲喂方式、乳源,以及分离、热处理、均质及非热处理等加工方法,并总结母乳脂肪球膜结构模拟及其在婴儿配方乳粉中的应用、乳脂肪球膜在中老年人群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乳脂肪球膜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蛋白质组学在乳制品物种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范玉姣,李赞,马俊展,孙磊,曹梅荣
    2025, 48(1):  53-59.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0904-082
    摘要 ( )   HTML ( )   PDF (17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制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蛋白质是乳制品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其改变对乳制品的品质和口感有极大影响,蛋白质组学是当前后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方法的核心技术。本文综述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检测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重点介绍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酪蛋白、乳脂球膜蛋白和乳清蛋白中的差异蛋白质组,以此区分不同来源的乳制品,为鉴定乳制品真伪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思路,保障了乳制品的质量。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解析牛乳清蛋白代谢途径和生物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傅汐,陈金叶,顾颖,赵琼
    2025, 48(1):  60-68.  DOI: 10.7506/rykxyjs1671-5187-20241008-091
    摘要 ( )   HTML ( )   PDF (1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清蛋白作为乳中的优质蛋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乳清蛋白会因不同环境下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蛋白翻译后修饰导致表达量和结构的差异,使得其种类繁多而又复杂,给深入了解乳清蛋白增加了难度。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乳清蛋白的组成和功能活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综述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牛乳清蛋白研究中的应用,解析不同牛种、泌乳期、饲养条件和处理方式下乳清蛋白的种类、分子结构、代谢途径及生物功能之间的异同,以期为牛乳清蛋白的深入研究及个性化乳制品的研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